碳錢時代》讓減排不再是口號,台達永續長周志宏專訪
隨著各國紛紛宣示 2050 年淨零目標,淨零碳排與 ESG 不再是紙上談兵,已經全面衝擊各產業,需要深入經營管理、供應鏈的核心要點,如今 ESG 成為最迫在眉睫並需要高層關注的議題,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。
而台達電在 ESG 議題永續深耕,是台灣科技業中第一個承諾在 2030 年達成 100% 再生能源與碳中和的公司,至今也已連續 11 年入選「道瓊永續世界指數」。台達電可以說是最早投入減碳、關注氣候議題的台灣企業之一,而台達永續長周志宏 2019 年才被指派為公司首任永續長,但自從 2004 年進到台達起,就一直擔任 ESG 推手。
台達邁入 ESG 的第一步,首先從周志宏在 2005 年催生第一本 CSR 報告書說起。隔年台達總部便成立「CSR 委員會」,將永續議題拉至最高層經營團隊,董事長、創辦人、執行長企業最高層級一同探討永續管理,2011 年成立企業永續發展辦公室與跨區域能源管理委員會,更在 2019 年因應國際趨勢設立永續長一職,統籌台達的永續經營,推動及深化台達的永續發展。
永續經營牽涉範圍廣,絕對不是單一部門或是少數人能夠推動與執行,需要一個團體、一個制度以及專門的預算,跨部門專責單位能由上而下推動,「藉由組織團隊的力量,可以讓大家跟隨高階主管的理念一同前進」。
要真正落實 ESG,除了需要高層管理階級的支持,另一個便是強大的執行團隊。除了最高層級的 ESG 委員會,底下還包括企業永續發展部以及專責研究與規劃的專案小組,在各業務單位扮演著專案管理與資源調度的工作,同時還身兼智庫,幫助同仁了解趨勢、與提供上級決策方向,透過永續部門可與外部專業顧問一同解析與分析國外的趨勢與資料,了解全球不同區域的減碳進程與國際倡議報告。
「台達在減碳與永續方面走得比較快,在台灣沒有前例可以參考,剛開始有如摸著石頭過河,需要請教顧問或是學者專家,讓台達永續路徑更有效率。」 台達在 2015 年參加巴黎氣候峰會時簽署《We Mean Business》,宣示企業自主減碳,便著手展開一系列的減碳規畫與路徑,最終在 2017 年成為台灣第一家通過科學基礎目標倡議組織(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,SBTi)符合性審查的企業。
面對歐盟 2023 的碳邊境調整機制,其實台達也早已展開布局。台達電早期的碳定價為每公噸 50 美元,當時主要是因應法遵,避免沒有減碳做為而被罰錢,但台達在去年將內部碳價調高為每噸 300 美元,直接計入 2030 年達到全球 100% 淨零碳排的成本。
周志宏表示,「台達之所以走得快,也是因為在自主減碳的旅途中,不斷看到新的機會,比如綠建築、儲能系統與電動車。」
透過碳價專款專用與精準的碳盤查流程,台達可以將碳基金應用在執行節能專案或是投資綠電、購買再生能源憑證,「也會激勵研發團隊在設計產品的同時,考量到碳排放、能源效率,創造新的潛在商機,最後變成一個循環。」
藉由建立制度,不要讓永續與減碳變成一個負擔或是額外的工作,而是一份有意義的工作。「台達在 2006 年投入綠建築領域,後來逐漸擴大演變成自動化單位,而後經過併購等商業行為,成為自動化樓宇事業群。」
永續長身為永續行動與減碳管理的角色,可以說是無所不在。雖說台達員工多、廠房遍布全球,當地減碳規劃與策略執行仍須仰賴在地人士,但永續長扮演著引導當地的團隊或是調度資源工作,串接經營團隊與工作人員的腳步。
如果說永續長得具備哪些知識背景與能力?永續長需要扮演對內與對外的溝通角色,對內需要跨單位與跨部門調度資源、資源整合,對外需要串接商業模式,並十分了解國際間的永續趨勢、相關法規與潛在市場。
「未來的趨勢考驗著永續長的遠見、洞悉能力、跨部門溝通整合與垂直對話」,周志宏這麼說。畢竟企業 ESG 勢必需要經營階層的支持,需要專屬預算才能順利調度資源、跨部門溝通,另一方面,也需要解讀資料再轉化內化,最終建立適合組織的制度,最終才能讓 ESG 融入企業,變成企業經營的一部分。
(首圖來源:台達)